
“十四五”進入后期,各地紛紛啟動新一輪早期規(guī)劃。
其中,《廣州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(guī)劃(2023-2035年)》一經印發(fā),即引發(fā)輿論關注,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當中一句話:“超前謀劃廣州與其他超大城市間高速磁懸浮通道布局及實驗線建設。”
規(guī)劃中還提到,預留了京港澳、滬(深)廣2條高速磁懸浮通道(廣深港通道屬于京港澳通道)。
這條消息為什么引人關注?
2021年,中車成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(tǒng),時速高達600公里,這也是世界首套設計時速達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(tǒng)。
以這個速度計算,京廣高鐵全程2298公里,全程需時3.8小時;當前建設中的甬廣高鐵延伸至上海,總里程大概1600公里,全程需時2.7個小時。
從南到北穿越半個中國只要4個小時,這就是引人關注的原因。
那么,這種神奇的事情,離我們還有多遠?又會造成多大的影響?
如今許多人感到陌生的磁懸浮技術,差一點就成了當初中國高鐵的選擇。
80年代末,經濟活動和人口流動的爆炸性增速,和中國鐵路不到48.1公里的平均時速,發(fā)生了劇烈矛盾。京滬之間單程要花30個小時,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的需求了。
1990年,鐵道部編寫《京滬高速鐵路線路方案構想報告》,拉開了中國鐵路提速的序幕。
不過,怎么提速,在當時是有分歧的。
國內存在3種觀點,一派支持“現(xiàn)有鐵路系統(tǒng)提速”,簡稱為“提速派”;一派支持“在現(xiàn)有鐵路基礎上新建高速輪軌列車”,簡稱“高鐵派”;還有1派就是支持“新建獨立磁懸浮軌道”的“磁懸浮派”。
磁懸浮派曾經有一個莫大的優(yōu)勢。
作為當時全球最尖端的軌道技術,建設磁懸浮系統(tǒng),科技界的話語權肯定會大一些,同時還會產生巨大的宣傳效應,因此科學家和政府上層頗為支持。不過在另一邊,鐵路系統(tǒng)非常反對磁懸浮這種激進方案,頂住了另一邊的意見。
面對爭論,國家決定,3派各自開展小范圍試驗,看看成果再說,進而衍生出了后來的6次鐵路大提速、秦沈客專和上海磁懸浮。
不過,3派項目,最晚的在2007年才完成試驗,按照計劃推進,要匯總試驗結果,接著討論、選擇最終方案,最后具體建設實施,中間可能還要1-2個五年規(guī)劃,那樣的話,我們的高鐵網現(xiàn)在可能才剛剛開建。
但是我們知道,《中長期鐵路網規(guī)劃》,也就是“四橫四縱”方案里的第1條長途高鐵線路——武廣高鐵早在2009年就已經開通,如今連“八橫八縱”都到達尾聲階段。
轉折點出現(xiàn)在2003年。輪軌式高速鐵路建設得到大力推進,磁懸浮方案被擱置。
自那之后,中國高鐵順利發(fā)展,最終在2008年前后一鳴驚人。
而磁懸浮技術,也離開我們視野將近20年了。
那么,如今為什么又“舊事重提”呢?
以過去的視角看,磁懸浮有不少缺陷。
首先是貴。上海磁浮列車示范運營線全長29.863公里,造價89億人民幣,約合每公里2.98億元,這還是2001年的價格,運營時速160公里的長沙磁浮快線也要每公里2.3億,大規(guī)模建設將財政嚴重的財政負擔。相比之下,輪軌式高鐵到2008年也僅為1.3億元每公里。
其次是兼容性差。磁懸浮的列車、輪軌與既有鐵路網不兼容,修建的磁懸浮軌道不能接入國家鐵路網絡。需要考慮乘客中轉換乘,影響使用效率。此外,高鐵建設一開始是考慮了部分線路需要兼容貨運列車的,磁懸浮也無法實現(xiàn)。
最后,也是最致命的一點,磁懸浮作為一項尖端技術,當時是被壟斷在德國、日本手中的,沒有任何技術轉讓的可能。而讓未來中國十幾萬公里骨干軌道和幾千列列車的建造、維護、保養(yǎng),全部控制在外國廠商手中,是不可想象的。
如今這些問題都已基本解決。
正如開頭所寫,目前國內已經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磁懸浮技術,中國在這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。
至于其他問題,從公開消息來看,磁懸浮技術不會大規(guī)模鋪開建設,只是在部分熱門高鐵骨干線路上作為補充運力。
這些線路要么貫通經濟發(fā)達地區(qū),要么連接國家規(guī)劃的區(qū)域重點城市,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足以覆蓋軌道工程的建設成本。
懸浮式交通系統(tǒng)初期投資可能會比輪軌方式高,但懸浮式交通系統(tǒng)沒有接觸,沒有摩擦,沒有磨耗,它屬于模塊化設計,本身維護量很少,所需維護人員僅為輪軌方式的1/10左右。從全生命周期來看,磁懸浮方案又沒那么貴了。
磁懸浮軌道主要對接大城市,換乘需求沒那么高,同時,這些線路在高鐵時代就已經客貨分離,客貨兼容性的矛盾大大緩解。
如果修建磁懸浮線路,將能大幅緩解目前熱門高鐵線路上的運力緊張情況。
以報道提到的京港澳磁懸浮通道為例,目前在這個方向上的京廣高鐵部分路段,比如長沙-廣州區(qū)間,每天開行車次143對,已經接近150對。
如果再細分,衡陽至廣州的路段每天開行車次162對,超過了上限。等到未來武漢樞紐直通線、武西高鐵、滬渝蓉高鐵建成匯入后,這條路段還會更繁忙,急需補充線路。
即便不是爆滿路段,磁懸浮本身的“速度感”也非常重要。
據(jù)《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(guī)劃綱要》,我國將建設4大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:分別是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(qū)和成渝地區(qū)雙城經濟圈。
除了京滬間目前高鐵直達可以控制在4小時以內外,其他線路都要6小時以上。
從出行數(shù)據(jù)看,大眾出行普遍存在一個心理門檻,那就是單程旅途最好卡在2頓飯之間。比如早上吃完飯7點出門,最好午飯時間段能到;吃完午飯出門,晚飯之前能到,這個時間大概在4.5-5.5小時。
根據(jù)各個平臺公布假期數(shù)據(jù),重點城市周邊的“5小時高鐵圈”和“4小時飛行圈”,一直都是假期出游最火熱的地方。
6小時以上的高鐵,意味著乘客要么得忍受漫長的無聊旅途,要么需要付出更高的經濟代價選擇飛機。
而一旦開通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懸浮列車,“四極”之間,2000公里左右范圍,4小時內通達。
這些大城市之間,原來被時間和金錢成本壓抑著的大量出行需求,未來將被完全解放出來。而這種強大的時空壓縮效應,配合以不同城市各自在資本、商品和勞動力等方面的優(yōu)勢互補,將帶來巨大的規(guī)模效應。
有研究統(tǒng)計,在2000-2017年間,高鐵開通使得280個城市的每萬人新注冊企業(yè)總數(shù)增加了1.76個,同時導致約0.32個企業(yè)的退出,每萬人凈增企業(yè)數(shù)量為1.44個,相當于同期城市企業(yè)凈增量的6.26%。
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已經有如此強大的效益了,時速600公里的“超級高鐵”又將如何?
如果真的要修磁懸浮,哪座城市的收益最大?
要回答這個問題,首先要確定到底哪些地方要修磁懸浮通道。
目前所有關于磁懸浮通道的規(guī)劃、宣傳,實際上都來源于國務院2021年印發(fā)的《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(guī)劃綱要》里面的一句話:“研究推進超大城市間高速磁懸浮通道布局和試驗線路建設?!?/span>
目前我國共有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重慶、廣州、成都、天津、武漢、杭州10個超大城市,實際上就是前面提到的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(qū)、成渝再加上長江中游5個城市群范圍,按東南西北中分布。
實際上,翻看近年的新聞,深圳、廣州、天津、成都都曾報道過預留磁懸浮通道的新聞。
雖然還沒有到具體規(guī)劃階段,但根據(jù)同一份文件規(guī)劃的“6條主軸”和一份潦草的示意圖可以推測,未來的磁懸浮通道還是會沿著已有的主要高鐵干線建造。
(圖表來源:《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(guī)劃綱要》)
其中受益最大的,無疑將是位于這張網絡中心的武漢。
眾所周知,武漢素來以“九省通衢”著稱。近代以來,武漢依靠著長江和京漢-粵漢鐵路這2條中國經濟大動脈上的樞紐地位,一度成為和上海齊名的、可以用“大”冠名的“大武漢”。
但改革開放后,鐵路網絡的完善,加之長江中下游諸多港口城市快速崛起,使得武漢的交通樞紐地位大幅下降。
尤其是進入高鐵時代后,武漢十幾年間都沒有時速350公里的橫向高鐵干線通過,反倒是北邊的鄭州、南邊的長沙,都成為了東西-南北干線高鐵交匯處的樞紐城市,并因此駛上了發(fā)展的快車道。
這導致武漢相對于其他中部省會的優(yōu)勢大打折扣,通過交通線接受發(fā)達地區(qū)輻射的能力被削弱,一度只能靠虹吸省內資源來守城。
不過,目前湖北和武漢都在加緊“補課”。未來滬渝蓉高鐵通車,將極大改善武漢在全國高鐵網絡中的地位。一旦武西高鐵通車,武漢“米字型”高鐵網建設完成,對主要城市的通達能力就將趕上鄭州。
而一旦磁懸浮通道網絡成型,武漢將成為串起京津冀、粵港澳、長三角、成渝四大城市群的關鍵樞紐,從此奠定在中部城市中的地位。
值得一提的是,根據(jù)前瞻智慧招商平臺,上述幾個地區(qū)的城市,正是我國戰(zhàn)略性新興產業(yè)最集聚的地方。
發(fā)展前沿產業(yè)需要人才,而武漢恰恰是我國的高校大城。
發(fā)達地區(qū)的尖端產業(yè)資源,通過干線軌道的快速流動,與武漢的人才優(yōu)勢相融合,有望激發(fā)出無限的創(chuàng)新潛力,打開更廣闊的市場和未來。
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(yè)觀察組